另一方面,学术界、舆论界对郭树清新政异常关注,叫好声不绝于耳,对于具体改革方案的研讨更是呈现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四)强迫中国对美国的利益需求进行满足,遏制中国经济的发展美国认为中国经济的发展主要有三大优势:廉价劳动力、日益提高的科技水平以及稳定的货币政策,其中美国能够进行直接干涉的只有货币,也就是人民币汇率。但是汇率机制是一个国家发展的重要课题,是国家实现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与杠杆,更是国家主权的象征。
这原本是美国国美经济政策不当所产生的后果,但是部分的美国媒体与政客却借此来鼓吹出现上述后果是中国的崛起,特别是人民币汇率低估而导致。各种利益集团往往出于自身利益对国会或者是政府进行关说施压,使之能够按照自己的利益要求制定并实施利己政策,这些利益集团较为出名的是美国的制造业。然而美国政府对中国政府施压,迫使中国政府在货币政策上让步是为了能够遏制中国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满足自身霸权的利益要求。(发表于2012年《中国外资》总第269期p.41.)【参考文献】[1]熊洁敏.人民币升值对中美贸易的影响及对策[J].经济论坛,2007,(14).[2]李子联.政治与汇率:人民币升值的政治经济学分析[J].世界经济与政治,2011,(09). 进入专题: 人民币升值 中美关系 政治格局 经济格局 。虽然人民币升值是一种必然进程,但是迫使人民币升值对于美国解决自身的经济问题并不能发挥出多大的作用。
因此,人民币汇率是否需要变动只有中国政府才能决定。由此,我们不难发现美国一再要求人民币升值正是其对华战略十分重要的一环。由于使得实际生产量达到潜在最大产量的名义收入增长率为9.3%,据此可估算一个适当的通货膨胀率。
此后,除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暂时的通货紧缩,通胀一直是悬在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第二,在发达国家执行零利率的国际环境下,我国的高利率引发套利资本流入。实际上,为遏制高通胀预期,自2010年下半年始,中国央行六次提高银行存款准备金率至21.5%的新高。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拥有足够深度和广度的金融市场,是我国有效管理通胀预期的物质基础。
如本文开头所述,采取严厉措施回笼货币,控制信贷规模,缩减流通中的货币数量。将外汇占款预期纳入基础货币管理,严格控制M[,2]总量的增长幅度。
进入专题: 十二五 经济增长 。明确人民币汇率波动的目标区,有利于引导市场预期,产生蜜月效应⑤,进而减轻汇率不规则波动对物价的不利影响,为实现通胀目标增加一个有效手段。第二,加速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与国际合作,在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国内业务之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使得境外人民币利率与国内利率之间保持联动。面对市场上出现的要求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本文认为,现阶段控制通货膨胀比追求经济高增长更重要。
2008年10月以来,人民银行多次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9年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人民币新增贷款从2008年的4.91万亿翻番到9.59万亿,2010年贷款规模有所回落,但仍高达7.95万亿。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规模为贸易总额的10%,未来五年该比例有可能提高到15-20%,发达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既能够为国外人民币资产提供保值增值的场所,又能够为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引导境外人民币流入或流出,避免境外人民币直接冲击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便利。2011年8月CPI回落到5.6%,但仍高于政策目标3%。正是银行家为了增加流动性、降低存款准备金的硬性约束的过度金融创新行为,大大提高了银行的杠杆比率,导致信用资金极度膨胀,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制造了巨大的房地产资产泡沫,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森、索洛都认同菲利普斯曲线②,充足的货币数量被公认为是实现充分就业的必要条件。巨额热钱流入削弱了央行遏制通胀的政策效力。
这种建立在人们对银行充分信任基础上的现代信贷制度,本质上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1994年,人民币对外贬值33%,进口成本大幅提高,带动下游产品涨价。
然而,2010年5月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资本从欧洲市场大规模撤退,流入美国、亚太国家。若一国实际收入增长率为6%,则该国能够确保获得最高产量的价格增长率应控制在3.3%左右。三、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的几点建议 在纸币制度下,中央银行提供基础货币,银行在提取很小比例的存款准备金后,将居民存款用来放贷,不断地形成派生存款和货币供给。要确保信贷货币经济制度下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货币政策必须在收入增长最大化与价格稳定之间搭成折中。若货币数量不能满足经济总量,部分商品和劳务的价值就不能顺利实现,生产就会受到抑制。加大资本项目的外汇管理,打击热钱流入。
从动态均衡的角度看,尽管实际收入增长水平与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关,但实际收入的增长率却与后者无关③。在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后,外汇供求的变化容易引起汇率的波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迅速反映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增加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除2004年CPI为3.9%外,2006以前中国基本上实现了无通胀的经济增长。加速放开资产资料价格,完善市场定价机制。
人民币贬值扭转了贸易逆差,1994年实现了300亿美元的贸易顺差,人民银行因此超预期投放2000多亿人民币,CPI涨幅创改革开放以来的新高,达到24.1%由于中国处于经济货币化过程中,银行卡、电子货币的使用范围局限在城市,货币流通速度低于发达国家,特别是金融危机以来,我国加速了产业结构的调整,存量资本交易以及沉没成本④ 需要更多的货币,货币流通速度也可能因此减慢,考虑到这些特殊因素,中国政府将通货膨胀率目标确定为3%,这是符合经济学原理和具体国情的。
若一国实际收入增长率为6%,则该国能够确保获得最高产量的价格增长率应控制在3.3%左右。目前人民币跨境贸易计价结算规模为贸易总额的10%,未来五年该比例有可能提高到15-20%,发达的人民币离岸金融市场既能够为国外人民币资产提供保值增值的场所,又能够为人民银行通过调整利率来引导境外人民币流入或流出,避免境外人民币直接冲击国内金融市场提供便利。2011年8月CPI回落到5.6%,但仍高于政策目标3%。正是银行家为了增加流动性、降低存款准备金的硬性约束的过度金融创新行为,大大提高了银行的杠杆比率,导致信用资金极度膨胀,推高了大宗商品的价格,制造了巨大的房地产资产泡沫,最终导致了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一旦直接融资超过间接融资,资金融通的规模、速度就会改变,一旦人民币充当国际储备货币,货币供求关系就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变化。这种建立在人们对银行充分信任基础上的现代信贷制度,本质上具有潜在的不稳定性。
因此,本文建议采取以下措施,以实现无通胀的经济增长:第一,改变央行的货币政策重点,由控制M[,2]为主转向调控利率为主,将价格型管理作为货币政策的主要手段,并辅之以数量型管理手段,以便适应资本市场配置资金作用扩大情况下控制货币数量的需要,为实现3%的通胀目标奠定坚实的制度基础。在增加人民币汇率的灵活性后,外汇供求的变化容易引起汇率的波动,并通过进出口贸易迅速反映到商品和服务的价格中,增加了价格波动的风险。
然而,多高的通货膨胀率才是适度的呢?这取决于一国居民的持币习惯,以及经济市场化程度决定的货币流通速度。2008年10月以来,人民银行多次降息、下调存款准备金率,2009年政府推出4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人民币新增贷款从2008年的4.91万亿翻番到9.59万亿,2010年贷款规模有所回落,但仍高达7.95万亿。
实践证明,通货紧缩使得企业的收入预期无法实现,易导致停工、减产和裁员,其对经济增长的危害高于通货膨胀。面对市场上出现的要求央行放松货币政策的呼声,本文认为,现阶段控制通货膨胀比追求经济高增长更重要。第二,加速发展离岸人民币金融市场,加强金融监管与国际合作,在人民币离岸业务和国内业务之间建立有效的防火墙,使得境外人民币利率与国内利率之间保持联动。然而实行固定汇率导致国际物价上涨可以通过贸易畅通地传导到国内。
1994年,人民币对外贬值33%,进口成本大幅提高,带动下游产品涨价。然而,2010年5月爆发的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给全球经济带来新的不确定性,资本从欧洲市场大规模撤退,流入美国、亚太国家。
如果我国的技术进步在经济战争中的贡献率能够从当前的不到20%提高到40%,价格能够按照技术进步的幅度下降,无通胀的经济增长就有了强大的技术保障。从动态均衡的角度看,尽管实际收入增长水平与名义国民收入增长率相关,但实际收入的增长率却与后者无关③。
第三,原投资轨迹被迫中断,一些在建项目因银行贷款减少而无法如期完工,造成资源浪费。此后,除2009年全球金融危机导致暂时的通货紧缩,通胀一直是悬在中国经济稳健发展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